医用超声耦合剂是否必须无菌,这是一个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明确区分和理解的问题。并非所有医用耦合剂都要求达到严格的无菌状态,其无菌要求取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和潜在的感染风险。
对于大多数常规的体表超声检查,如腹部、四肢、颈部甲状腺、乳腺等,皮肤表面是完整的,超声波探查无需穿透皮肤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医用超声耦合剂,通常不强制要求是无菌产品,而是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标准,即“清洁级”或“非无菌”耦合剂。这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细菌总数和特定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以降低通过完整皮肤传播感染的风险。
而在某些特定的临床应用中,医用超声耦合剂则必须达到无菌要求:
介入性超声操作:例如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导管置入、局部药物注射等。在这些操作中,皮肤屏障被打破,耦合剂可能直接接触到皮下组织、血管或其他无菌区域,如果使用非无菌耦合剂,微生物可能随之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损伤或不完整皮肤表面的超声检查:如烧伤、创伤、溃疡、湿疹等皮肤屏障受损区域的超声检查。此时皮肤的天然保护功能减弱,微生物易于侵入,需要使用无菌耦合剂。
特殊部位的超声检查:如经阴道、经直肠、经食管等腔内超声检查,以及用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患者、重症监护患者的超声检查,这些场景下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推荐或要求使用无菌耦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