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特定的超声应用场景,如超声引导下的电生理检查、某些治疗性超声(如电致孔、离子导入辅助)或需要同时进行心电图监测的超声检查中,耦合剂的导电性能可能成为一个考量因素。传统的医用耦合剂通常不强调导电性,或导电性较差。消毒型耦合剂若需应用于这类场景,可能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其导电性能。
增强消毒型耦合剂导电性能的技术通常涉及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其他导电性物质。这些物质在溶液中能够解离出离子,从而使液体具备导电能力。然而,在加入导电性物质时,需要平衡多个因素:
确保导电性达标: 加入的导电物质及其浓度必须能够使耦合剂达到特定应用所需的导电率。
保持耦合性能: 导电物质的加入不能破坏耦合剂原有的凝胶结构和声学耦合性能,不能引入气泡或影响粘度。
维持消毒效果: 导电性物质不能与消毒成分发生反应而使其失效,或影响其稳定性。PH值也需要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保障安全性: 加入的导电物质必须是医用级,对人体皮肤和黏膜无刺激、无毒性、无致敏性,且不会对超声探头或连接的电生理设备造成损害。
避免结晶或沉淀: 导电性物质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会析出结晶或产生沉淀。
导电性能增强技术是医用耦合剂研发的一个细分方向,旨在拓展消毒型耦合剂的应用范围,满足更专业的临床需求。这需要高水平的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