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开放性伤口外,还存在着许多“隐性创口”,例如皮肤的微小擦伤、皲裂、针眼、或者因皮炎、湿疹等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当进行超声检查时,如果非无菌型耦合剂接触到这些“隐性创口”,是否会引发感染呢?答案是:完全有可能,且这种风险不应被低估。
“隐性创口”同样是防御的缺口。虽然这些创口微小,不易被察觉,但它们同样破坏了皮肤角质层的完整性,使得皮肤的天然物理屏障功能下降。对于微生物而言,这些“隐性创口”就是可以利用的入侵门户。
非无菌耦合剂是潜在的“带菌者”。非无菌耦合剂在其生产过程中并不要求达到无菌状态,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如果将其涂抹在含有“隐性创口”的皮肤区域,这些微生物就可以轻易地通过这些微小的缺口,侵入到皮下组织,从而引发感染。
感染的表现可能多样。这种感染可能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形成毛囊炎、疖肿等;也可能导致原有的皮肤病(如湿疹)加重,出现继发性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即使是“隐性创口”的感染,也可能扩散,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法规标准已明确警示。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新国家标准中,将“非完好皮肤”列为必须使用无菌耦合剂的场景之一。这里的“非完好皮肤”,就包含了所有开放性创口和这类不易察觉的“隐性创口”。
在进行超声检查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对于任何存在皮肤屏障不完整可能的区域,都应审慎地选择使用医用无菌型耦合剂,以防患于未然。
平创医疗的无菌耦合剂符合YY/T 0299-2022新标准,确保医用无菌级别。小支装一次性使用的设计,有效避免了交叉污染。特别添加高效杀菌剂,更能为这些微小的“防御缺口”提供额外的化学防护。